教育暨推廣

筒與籃的省思及花藝表現

文/鄭美櫻 

圖/鄭美櫻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郭長成老師網頁作品集 中華插花史研究

 

 

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黃永川稱中華插花歷史悠久,各朝代生活背景不同,風格各異,所以類型甚多,為方便研究,在研習課程及長年展覽中,作多項分類:如以作者心態與內容分,有寫景花、理念花、心象花、造型花;以時令應用分有歲朝插花、端午插花、喜慶插花、日常插花;以生活層次應用分,有宗教供花、宮廷花、文人花、民間插花、茶肆插花;以居住陳設環境分有宮殿花、大堂花、齋花、茶花;以花器分有盤花、瓶花、碗花、缸花、筒花、籃花。

 

西式花藝有瓶、缸等,董事長稱筒花、籃花最具東方特色,筒與籃以竹加工或編織而成。

竹與自然息息相關,與人更是密不可分。全世界有一千二百餘種竹子,東南亞擁有全世界百分之九十資源,台灣是亞洲最大的竹類栽培區,竹類製品早為主要經濟作物與生活用品,竹與台灣先民有深厚的鄉土情感。(圖一、圖二)

 

        

 

        圖一  桃園縣復興鄉竹林(鄭美櫻攝)                                                        圖二  農漁展作品(鄭美櫻攝)

 

 

 

荊楚歲時記稱:「元日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也。

 

竹,豐富生活外,代表節操、虛心、步步高陞、平安、吉祥、辟邪的竹、竹藝品、食物,無論平時或年節,都是人們主要花材,也是重要花器之一。

 

 

竹的精神與象徵

 

竹強軔生命力,與松柏、梅花合稱歲寒三友。

 

自古文人賞竹,讚其虛心有節,竹身勁挺,古今之士無不愛竹,蘇東坡更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圖三)

 

         

       

          圖三  竹(鄭美櫻攝)

 

 

詩經衛風淇奧篇:「瞻彼其奧,綠竹猗猗。」形容竹葉柔軟與美盛。

 

司馬遷稱:「竹外有節禮,中直虛空。」

 

王羲之子王徽之,愛竹成癡,竹林七賢、竹溪六逸,隱逸之士,陶醉在竹林內,傳為佳話。居有竹為文人所追求,同時也成為歷代庭園不可或缺之事。

 

蘇東坡稱:「梅寒而秀,竹瘦而泰,石醜而文,是為三益之友。」

 

清代鄭板橋《竹石》畫中題詩:「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子堅貞不屈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生存。

 

文人以竹為主要畫材,以竹為君子。

 

人們常以「未出土時先有節,待到凌雲尚虛心。」來比喻謙虛、正直、高尚。

 

竹的線條美,程兆熊先生稱:「竹在審美感覺上論其線條和梅成對比,梅枝盡是直線卻常以曲線表現,竹枝幹因風而動線條全是曲的,竟表現直線之美。」竹與精神生活書稱:「竹在嫵媚中帶有挺秀,猷勁中顯瀟洒。」。

 

 

竹與生活

 

有說:一部中國文化史,幾乎是竹子寫成。古未有紙,大事書於冊,小事書於簡牘,皆以竹木為之,。《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必書功於竹帛。」,竹曰簡冊,帛謂縑素。竹在歷史文化傳遞佔有重要工作性。

 

三千年前,詩經、楚辭就有記載,以竹為美食。蘇東坡稱:「嶺南人當有愧於竹,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直可謂一日不可無此君也。」自古,華夏民族,依賴它生活,從鄉村到城市,從山上到平地,窮人到富人,販夫走卒到達官顯赫,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器物、用品、樂器無一不與竹有關,熊貓更是以竹為食物。

 

古老的民歌《彈歌》稱老祖先在七千年前已用竹作器物,用於武器、娛樂、捕獵或戰爭等,人類文化生活與竹有不解之緣。

 

筒、籃與人文

 

水的家中國古代火藥網稱:西漢末東漢初的煉丹書《三十六水》中,“硫黃水”、“雄黃水” 、“雌黃水”的丹方,用硝石與硫黃、雄黃和雌黃在竹筒中以水共煉。……金天興元年(1232年),赤盞合喜守汴京時,其守城之具有炮名“震天雷”者,鐵盛藥,以火點之,炮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里外,所熱範圍半畝以上,應是最早竹筒炮的發明。

 

據李汶峮對西拉雅族之探索稱:西拉雅族(Siraya)在清治時期稱之為「平埔熟番」,現稱平埔族,是台灣平埔中人口最多、勢力最強的一族。西拉雅族分「西拉雅本族」、「大滿族」及「馬卡道族」,分布於嘉南平原到屏東平原一帶。高雄地名之由來,是源自於西拉雅族中的馬卡道族。他們對於「竹林」、「竹圍」的稱呼叫「takau」。後來的人利用同音的漢字譯名,稱為「打狗」,漸而轉稱為今日的高雄。高雄原來之意為「竹林」。竹與西拉雅關係密切,竹的使用也是此族最明顯、最輝煌的特色。(資料來源:西拉雅族的竹音雅韻)

 

竹筒是阿美族日常生活用以儲物與汲水、運水、運輸的重要器物。其功能除提取飲用水外,也有作為盛酒、貯存煙絲、煙捲或打火石等,或放置小果實或存放物品,早期與人們關係密切。(圖四)

 

                    

 

           圖四  阿美族竹筒(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      圖五  竹筒炮(取自郭長成老師網頁作品集)

 

 

阿里山森林鐵路週年慶,嘉義縣、南投縣、台南鹿耳等多處更將竹筒做為竹筒炮,用於重要慶典活動。(圖五)

 

 

客家人為找回傳統,早期用來和原住民爭地盤用的竹筒炮,現成為喜慶的禮炮及巡禮。

 

鄒族的竹筒飯,頗具名氣,原為打獵攜帶方便,現為重要產業。

 

竹筒飯是早期黎家人出遠門、上山打獵或招待客人時做的。海南地區為體現海南特點及台灣本島內部分地區作為其特色餐飲。

 

傣族人善於利用竹子,盛茶用竹籃,曬茶用竹席,包茶用竹筍葉,飲茶用竹杯,竹筒茶是傣家人的特色。竹筒茶具有民族風味,為拉祜族、傣族喜用製茶方式,也是西雙版納地區少數民族傳統的製茶工藝。

 

竹編籃、藤籃、謝籃等更是宮廷、民間不可少的器物。竹籃別名籃仔,生活及禮儀的器物,竹編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已有竹編器具。

 

唐陸羽茶經卷上《二之具》記載:「籝,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負以採茶也。

 

台灣早期生活、一般用物、動植物或家禽等,都仰賴竹編器。台灣更以產茶聞名,故在表演挽茶車鼓或採茶舞時,也是必備竹籃,以達效果。

 

筒花起源

 

南唐李後主和宋代徽宗皇帝同是文學家、藝術家。文人喜以竹筒插作。

 

筒花起源於五代,《清異錄》記載:「李後主每春盛時粱棟窗壁,柱栱階砌,並作隔筒,密插雜花,榜曰『錦洞天』。」一千年前,五代已有筒花、掛花,且是史上最早的大型展覽會。

 

據稱李煜喜以湘妃筒插作,湘妃筒即為斑竹之別稱。

 

相傳舜帝南巡,暴病死於蒼梧,舜的兩位妃子娥皇、女英淚下沾竹,竟無法褪去,形成眼淚一樣的斑點,所以後人稱為湘妃竹。

 

斑竹是桂竹的變型,產於湖南、河南、江西、浙江等地。竹竿佈滿褐色的雲紋紫斑,為著名之觀賞竹,常用作工藝品等。

 

筒的造型美與插作探討

 

花器種類多,材質亦不同,有如金屋,而竹筒樸實、簡單的線條是精舍的代表。如將六大花器分真、行、草,盤器寬廣屬草形花器,缸、碗屬行形花器,而瓶、筒則屬真形花器。

 

竹為文人最愛,竹筒花器更是文人花重要的花器,依使用不同,有單隔、雙隔、多隔。有掛於壁上,或立於書齋、禪室等。使用時可以單個、兩個、三個組合,或聯體、多體表現。

 

筒器,屬直立、直線造型,開光,人性介入最少。追求雅緻、明靜、乾淨。

 

插作花器要久存,須經燒烤及上漆,否則易裂、長霉、褪色等。

 

花器古時有洞可穿,方便提起,或花器底部有洞可穿綁,作為固定之用。少部分竹筒也有可用於提的如裝水用筒。

 

竹筒較輕盈,以陶製成筒器則較厚重。筒花強調使枝,力求線條優美,小筒用材以軟枝木本或草本為妙。

 

竹筒或陶筒有單、雙隔之分,異於其他花器。插作時,上隔立足點宜在中繩線以北,下隔常在中繩線以南;為求平衡感,上下隔立足點,不宜在同一點。

 

插作時,上隔以平出或倒掛較有動態,但宜注意平衡。

 

基本型插作時,不宜使用劍山,撒用「Y」字型,枝腳較美,若造型時則可斟酌。

 

主花以盤主體(如人盤坐)或高踞體(如人椅坐)、高兀體(如人站立)表現均有,傳統古典以盤主體為多,較穩重(主花長度為3),重心在下段。高踞體的主花,高挑有引頸高瞻作勢感(長度為5),重心在中段,最宜下隔插作,除刻意造型外,不宜上隔使用。高兀體(主花長度為7)主花高傲,重心在上段,下段穩固。

 

以筒為形之花器其他如玻璃、漆器、瓷器製作,配材會因器之質感、透光性不同而有異。玻璃器用於夏季更富清爽明亮,但枝腳處理須加掩飾。

 

大美莫如簡的,樸實為文人所追求,固籃有屬野趣、純淨的、簡樸的、有豪華的、明麗的等不同造型。

 

籃花起源

 

佛學大辭典稱花莒:又曰花籠,以金屬編竹造之。如淺籠者,期形似皿,故亦曰花皿。於此盛種種彩紙所製的蓮瓣、又或葉,行道而散之。謂之散華。

 

籃用於插花起源甚早,佛經曾記載,原始的供花形式有三種,其中兩種是「華筥」與「華皿」兩種器皿盛花供佛,一為散花;一為皿花。散花是用花筥盛蓮花瓣花形之類紙片,於佛會或特殊場合散灑,以助其盛。公元五世紀「佛菩薩花供養圖」中描寫菩薩手捧或有鮮花的花盤,即為「華筥」或稱「華竉」,大多以金屬或竹編而成以裝置花瓣。

 

籃的造型美與插作探討

 

竹製盛物器具種類繁多,用於盛物、盛書、盛穀、盛衣等,各有不同專稱,形式也不同。作為花器使用最多有竹筒,竹編籃、禮籃、竹板籃等。

 

籃是編製而成,有設計感,是人類創造的,紋飾多樣,籃有提粱,是其特色。無提梁者稱簋。提粱功用便提攜,籃的提梁是美麗的,紋飾有加玉器、鑲金的、或帶中國結。有用於生活,以實用為主,如菜籃,求樸實;有用於宮廷或擺飾,則造型、紋飾皆求豪華。竹編籃民間或宮廷使用甚廣,為日常不可或缺之物。(圖六圖八)

 

 

           

 

          圖六    錢選籃花吊籃(故宮藏)          圖七  明宣宗宮廷吊花(故宮藏)《中華插花史研究》

 

                  《中華插花史研究》

 

 

籃因有提梁及擺放方向不同也異於其他花器。提梁前為前宮、提粱後為後宮,提粱擺放與人平行為正置、偏左右四十五度為偏置、與人成直角為側置。傳統以正置、端莊為主,偏置較活潑,側置用於造型。利用籃與提梁間既成的空間美感,不使後宮空虛,並強化靈動的空間。

 

 

 

   

 

 

 

 

  圖八    丁亮先九月籃花(大英藏)

 

 《中華插花史研究》

 

 

 

主花有357不同長度的插作方式,高踞體、高兀體之變化與應用偏向造型意味。

 

插作時無論以單型、或綜合型表現,須注意後宮之從枝,使有深邃美。粗獷籃以野趣表現,禮籃插作要端莊,華麗古典籃以隆盛型為主。

 

竹籃種類多,是花藝插作之重要器皿,單層疊體或圓或方琳瑯滿目,精緻、粗獷、古典現代感均有。古典高雅精緻花籃常以格高之花材插作,如松、柏、茶花、梅花、牡丹、百合、蘭花、水仙以隆盛型或文人插為主;一般之民間用籃、吊籃、竹藝品常以野趣、率真表現,花材使用不拘,芒草、各類枝果花木均可,花卉種類多色彩豐富。

 

結語

 

瓶、盤、缸、碗為無機物,金屬、土的氧化物做的。筒、籃兩類為有機物,竹、藤編製,傳熱慢,但保存不易。無機物冷冰、頑固、冷酷。有機物,接近生命,以雅緻的竹、藤編織,具親切感,以此做的花器有人性。

 

無論筒或籃,雖兩花器形體差異大,但台灣、古代中國對於竹製器皿,尤其盛產竹的台灣,更具親切。筒花追求雅致、簡樸,籃花追求華麗、端莊、燦爛、明麗。有說生命如花籃,是要生命如花籃一樣絢麗、燦爛、美好。

 

竹是中國人精神寄托,筒花、籃花插作也是重要生活藝術,也代表著東方的精神文化。

 

 

 

筒與籃插作欣賞

 

 

策劃:鄭美櫻

 

插作人員:鄭美櫻、盧春美、張秀美、黃群雅、陳麗娜、羅淑美、潘月盆、胡毓容

 

協助:涂謹

 

 

 

 

花材:竹、鳶尾

 

花器:陶筒

 

花型:單隔筒花基本花型二種插

 

主使插、主客插等常用於單隔筒花插作。

 

 

 

 

 

花材:松、茉莉、蘭花、鳶尾、矢車菊、寶石葉

 

花器:筒

 

花型:雙隔筒花主上隔

 

在研習課程中,此型參考圖,主花立足點在上隔極點;

使枝在下隔,有在窔點往西南,有在窔點往東南,兩

者有不同效果。因花材生長走向,此作品與參考圖方

向相反。

 

松、菊花、蘭花常是筒花主要的用材。

 

 

 

 

 

花材:菝葜、文竹、海芋、洋桔梗、鳶尾、芒萁、

             海葡萄、颱風草、茉莉

 

花器:筒

 

花型:倒掛型

 

筒花以壁掛為主,位置於主花與視線同高處,常以倒掛插作。

 

 

 

 

 

 

 

花材:李花、百合、葉蘭、番石榴、玫瑰、松蟲草、仙丹、斑草蘭、陸蓮

 

花器:筒

 

花型:高踞體筒花的變化與應用

 

筒花講求自然樸實美,文人插作喜以線條表現。

 

 

 

 

 

 

花材:山耳環、菊花、小菊、火鶴葉、斑草蘭、紫檀

 

花器:陶筒

 

早期的陶製方型筷筒,是家家戶戶必需品。

 

以陶筒做花器,除具古樸美,也有歲月情懷。

 

 

 

 

 

 

花材:香蕉、仙丹、芭蕉葉、蘭葉、陸蓮、小南天

 

花器:陶筒

 

陶筒厚實,陶製筒插作,更有穩重感。以側置方式,作為

 

造型寫景表現。

 

 

 

 

 

 

花材:小南天、羊毛松、觀賞鳳梨、芍藥、玫瑰、洋桔梗、海葡萄、

              山茶、火龍果、寶石葉、柏、獼猴藤、山桂花

 

花器:竹筒

 

花型:造型花─聯體

 

台灣的竹種類多,產量豐富,取得容易,以竹為花器,雅致清新,但未經燒烤上漆處理,不易保存。

 

以新裁竹筒作造型表現,常用於年節、展覽或大型會場。

 

 

 

 

 

 

花材:獼猴藤、孤挺花、松蟲草、小菊、颱風草、文竹、鳶尾、百合、竹頭

 

花器:竹筒

 

花型:造型花─聯體

 

以二個竹筒與竹頭、乾材作組合。

 

聯體常以曲線優美之藤類,聯結兩花器,加強緊密關係,是造型常用手法,以

 

竹筒作聯體表現,也是東方的特色。

 

 

 

 

 

 

花材:松、芍藥、火龍果、電信蘭、茉莉、小林投

 

花器:籃

 

花型:直立型

 

籃器精美、端莊,但底部較小,雖以直立型單點插,亦不失華麗感。

 

 

 

 

 

 

 

 

  花材:番石榴、星點木、芍藥、洋桔梗、菊花、火龍果、颱風草、玫瑰、柏、寶石葉

 

  花器:籃

 

  花型:同側雙株

 

  立足點在同側,東點、窔點,象天轉盤將枝腳錯開,有前後層次感。重點在東邊,

 

  西邊留出些與水面空間,增加靈動性。

 

 

 

 

 

 

 

 

 

 

 花材:李花、蘭花、大理花、小菊、陸蓮、柏、寶石葉、紫檀

 

 花器:筒、籃

 

 花型:雙體插

 

 竹筒、籃屬同類材質花器,互為搭配,甚受喜愛。

 

 

 

 

 

 

 

 

 花材:松、菊花、柏、深山櫻、洋桔梗、電信蘭

 

 花器:籃

 

 花型:平出型

 

 編織高雅仿古籃,本有作為欣賞,以之作花器,配以適當花材,有相得益彰之效。

 

 雅致的籃以松為使枝,與菊相配,是常用的花材。

 

 

 

 

 

 

 花材:女貞、大理花、玫瑰、茉莉、八角金盤、深山櫻、柏、火龍果

 

 花器:籃

 

 吊籃的特色可自由轉動,須有空間及可吊掛之處。

 

 進修課程中,主任稱:一般常以倒掛型插作,唯籃低者須以墊高以方便插作。

 

 吊籃插作以綜合型組合而成,置放高度與視覺重點宜加注意。

 

 

 

 

 

 

 花材:芍藥、番石榴、菊花、大理花、繡球花、洋桔梗、柏、小菊、蘭葉

 

 花器:籃

 

 花型:籃花偏置平出隆盛型

 

 高雅仿古籃,配材須講究,隆盛型插作,選材更為要件。

 

 平滿豪華的特色,適用於節慶及豪華廳堂擺設。

 

 

 

 

 

 

  花材:孤挺花、小菊、蒲葵、颱風草、火鶴葉

 

  花器:籃

 

  花型:造型花

 

  籃有提粱,側置(即提粱向前),用時須注意目的。但籃器側置已具對稱,適合造型原理練習。

 

  以對稱手法,有形的對稱、色的對稱、質量的對稱。對稱之餘互有些微變化,可增加生氣與趣味性。

 

 

 

 

 

 

 

 

 

 

 花材:百合竹、玫瑰、鳶尾、百合、火龍果、颱風草、山蘇、海葡萄

 

 花器:籃

 

 花型:造型花─疊體

 

 籃常用於置放物品,有單層、多層組合,多層籃適用於疊體表現。與籃蓋配置,更增層次及虛實感。

 

 

 

 

 

 

 

 

 

 花材:芭蕉葉、羊毛松、芍藥、洋桔梗、火龍果、小菊、山桂花

 

 花器:籃

 

 兩個高低不同的仿古方籃並置,已具漸層感,可前後放置,增加前後深度及空間,配以中國結,更顯端莊高雅。

 

 中國結飾其陰陽配色具華夏風格,籃有提粱,易於掛吊。

 

 

 

 

 

 

 

 

 

 

 花材:香蕉、唐棉、洋桔梗、孤挺花、海葡萄、柏、女貞、小米、瑩翅花

 

 花器:簋

 

 無提梁的籃稱簋,早期常作為容器,現為民俗收藏物。

 

 編織雅致古樸,配以果物、香蕉等花材有豐收感,有造型心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