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暨推廣

春季之旅──花蓮慕谷慕魚二日遊

/賴雪麗     圖/謝素真、鍾美齡、賴雪麗

 

 當枝頭木冒出新芽,春風徐徐吹來,空氣中飄送陣陣清香甜甜的青草味,大自然已悄然的奏起一曲曲「春之頌」。一年一度的春季之旅,在活動組謝老師費心籌劃下,終於有了花東慕谷慕魚二日的行程。

紅瓦屋餐廳充滿原住民風格的佈置

 

        旅行中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天,午餐來到紅瓦屋餐廳,印入眼簾的是一處具有原住民風的建物,木雕的作品放置餐廳各個角落,用餐也是原住民風,一些叫不出菜名字的生菜沙拉,考倒我們這些都市人,具特色是那道湯,先是將椰殼做成鍋具,盛滿冷水,蛇紋石大小三五塊放入於炭火中燒至800~1000度,頓時一陣陣熱煙冉冉而起,一邊放入石塊,一邊放入海鮮─魚塊、蝦、蛤仔,還有當地產的水芹菜;此湯之所以用蛇紋石乃取其「礦物質」及「熱度高」不是其他礦石所能比擬,味道有其獨特的鮮甜,鹹味是石塊所散發出來的特殊風味,原住民飲食別具一格。

        餐後,開始馬太鞍濕地的生態之旅,河水淙淙地流著,水底面長滿各類水草,也見到剛剛在餐桌上水芹菜的真面目。看到「黃藤」區滿身刺的植物時,才知它竟是餐桌上那道「沙拉」的主角之一,南瓜也長在河道上。不遠處一棵高大長滿了花的「月桃」,好鮮亮!另一邊的池塘長的是我們插花常用的河谷,但導覽人員鄭重的告知不是河谷,是臺灣特有種─水蓮花。

        

        紅瓦屋餐廳前,大夥歡喜合影。

          生態區內有一片沼澤地,蘊育好多植物豐富這片生態池。一群人浩浩蕩蕩進入另一河道,映入眼前的是原住民非常「環保」的捕魚方式“巴拉告”(Palagaw),聽說是源自祖先的捕魚方法,分三區:一區沒有魚鱗的魚類,如鰻魚、泥鰍、蛤、蝦等,二區的是小魚類溪哥、苦花類,三區乃是有魚鱗的吳郭魚等…。一區的木材類是枯枝用圓狀的水管放置較淺區,以便泥鰍等棲息。二區架有一些樹枝、樹葉做成一個小魚生活區,三區則是創造一處屬於較大魚生活棲息地,幽暗、深隧將樹枝當架構又將棕櫚層層覆上,原住民朋友若捕到懷孕的母魚,通常放回河裡繁殖不予以殺害。據導覽說原住民論及婚嫁時,“巴拉告”做得好不好是決定女方要不要嫁到男方家標準之一,有趣吧!逛完這片生態區,心中有無限感激。現階段不斷傳出走山、地震、洪水、火山爆發,大自然種種的反撲,與眼前的一片生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沼澤生態,唯有與大自然共融共存,惜福造福,人類才有幸福可言。

腦海中還留著馬太鞍的綠意,來到「森林悠情」─林田山林場,日語發音「摩里沙卡」,戀戀林田山,悠悠森坡情,昔日的林田山(MARISAKA),日據時代稱「森」,光復後改稱「森榮」,當地人仍稱「摩里沙卡」。

 

傾訴著昔日繁華的林田山

    林場廢棄舊鐵道

 

 

 

 

 

林業文物展示館(原為物料倉庫),展示館內展示著伐木時期林田繁榮的山中城鎮,光復初期40年代之後,林場進入起飛期,開始增聘工人,陸續建造各種宿舍和公共設施,全盛時期有上千的人口居住於此,國小、市集、攤販,構成另一種山城繁榮景象。其中中山堂是整個林場的的精神寄託,從早期畢業典禮、戲劇表演等都在此舉辦。50年代變成每週2~3場免費電影欣賞,是鳳林、光復、萬榮地區的大事。目前中山堂除了不定期播放林田山生態和歷史介紹影片、辦理文藝活動供遊客欣賞,並經花蓮縣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物、園區鄰近山林、動物、植物、昆蟲種類繁多,綠蔭扶疏,鳳凰木、杜鵑、苦楝、榕樹、二葉松都是在地人重要回憶,也是各種小動物的家,漫步林區不時有綠繡眼、烏頭翁、五色鳥、紫嘯鳥的鳴叫聲,偶爾也有大冠鷲在空中盤旋。早期林邊運送材料運送木材到「摩里沙卡」,靠的就是「架空索道與高山鐵路」。民國72年萬榮林道通車,運送全部改以卡車為主,森林鐵道、索道全走入歷史。

我們常聽老一輩說:「日本人盜走了好多台灣珍貴樹木。」日據時期大量開採台灣資源,其中開採最珍貴、最多的便是台灣山區的原生「紅檜」與「扁柏」。看完了木雕展示館館藏作品,於林場中散步,古老的日式建築林務局撥款翻修中,希望重現它的原貌。

林田山林場「旭東亭」欣賞日出的最佳景點。

 

「旭東亭」乃林中最高處,亦是欣賞日初的最佳景點,亭中兩幅對聯「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因雪白頭。」「暮春之初亦可修褉,七月既望宛如泛舟。」剛走過的日式宿舍,呈現在眼下一片錯落有秩樹木分部區中。那條廢棄的舊鐵道,也傾訴著它昔日的繁華。這裡的生態豐富是很好的活教材,適時的加入導覽、解說與當代的人文及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必是最佳「人文森林文化園區」,期待它展現更美好的一面出來。

晚上夜宿「怡園」渡假村,此間老闆非常熱愛老樹,不惜辛苦花費千萬「搬遷費」,遠從台東運來5株百年老樹,與營區中的老榕樹,構成林蔭大道,創設了一個愛樹人的休閒渡假區。

馬太鞍溼地一景

第二天一早就被雨聲吵醒,今天的目的地「慕谷慕魚」,在哨口接受檢查後,即進入第一個景點─銅門發電廠,這是由孫運璿先生帶著一隊工程師所興建發電廠,原日據時代所建造的,因靠近木瓜溪太近而淹水之故改建,就是今天所看到的銅門發電廠。一路上看到高山越嶺、古道、夫妻瀑布,沿路開車兼導覽的司機先生簡述有關當地原住民─泰魯閣族人「紋面故事」。

               

台灣特有種─水蓮花                                                        河道上著名的環保捕魚方式─「巴拉告」

「小天祥」到了,眼前煙霧裊的遠山,山嵐隨風往上飄,山在雲霧包圍下多一份靈氣又飽含水氣,加上長長的溪流,伴著各式各樣玫瑰石佈滿溪邊。山間不時有著風與嵐氣飄送,頓時覺神清氣爽。到了龍澗發電廠,這邊的風景又是不一樣的味道,像蟒蛇般的石頭及似觀音像的石頭呈現溪澗上,把這幅山水美景加添了 神話色彩。

充滿美的傳說─望月峽谷

回程路上我們看到另一特點風景─「望月峽谷」,石美水美加入擬人化的神話穿插加添不少美的傳說。之後回程的路上,經過幾位會友開的商家,我們再次感受花蓮人的熱誠,玉米、蕃薯都是現採現煮,麻薯亦是現做,滿心的喜悅竟果真吃得出來,感受得到。在我腦海中所浮出的是那花蓮會友們僕僕風塵披星戴月趕來上課的情景,培訓過程的努力與認真。在她們一聲聲「再來花蓮玩喔」的熱切呼喚中拉回現實,帶著滿滿的幸福、愉悅的心境,踏上歸途,一路好山好景作伴,樂聲歌聲為伍,快樂無比。期待下次「秋季」之旅再相會,祝福所有的朋友。

         董事長與全體人員於龍澗發電廠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