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暨推廣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歡迎來自舊金山「北美藝文學會」的「茶花與禪花」研習

 

花因緣

 

今年2月世界知名美國洛杉磯漢廷頓圖書館中國庭園-流芳園開幕時,邀請本會老師前往舉辦中華插花藝術展,獲得極高的讚譽。「北美藝文學會」會長吳靜西女士也極力熱情邀請本會老師前往舊金山表演。

 

本會20多年前應當時到舊金山亞洲博物館館長卡司帝爾先生邀請,在博物館舉辦了一場盛大的中華花藝展及示範表演,非常轟動,各大報相繼報導。二十年後吳會長還念念不忘,令人非常感動。於是全體老師一致接受此次熱情的邀約,舉辦一場「花與茶的對話」,吳會長在網站廣布消息,將中華花藝史做一簡介,並廣發邀請函,來賓200多人,將會場擠得滿滿的。因此次的因緣聚會,吳會長特地再安排學會會員到台北研習「茶花與禪花」。

 

「北美藝文學會」的會員是一群中華文化的愛好者,雖然人在美國,卻不忘自己文化的學習,敦聘學者授課,並每年組團到大陸、台灣各地博物館參訪學習。

 

今年安排至澳門參加博物館國際研討會,轉往台灣做茶文化研習,再到本會研習「茶花與禪花」,此次課程,除了安排資深花藝教授做茶花與禪花示範之外,另有茶花實習插作活動。

 

會長吳靜西女士致詞 

談談茶花與禪花插作

 

一、認識茶花

 

()茶花的成立

 

1.在本會黃董事長《茶花之道》一書,即說明「茶花」形成於明代弘治萬曆年間(1488~1595),是齋花與室花更加精簡的一種文人花形式。

2.品茶賞花美趣在唐時已有「茶宴」賞花之舉行。

3.文人雅好飲茶,茶文化藝術因此而隨之發展,包括茶詩、茶詞、茶曲、茶歌、茶舞、茶畫、茶書法、茶建築、茶宴、茶花、茶思想等,使茶文化呈現繽紛百態,作為一代文學代表的唐詩,也融入茶詩的創作。(余悅,2008)

4.古代文人、僧人既是茶道專家也是花藝家,唐的皎然,宋的歐陽修、蘇東坡、楊萬里,元的元好問、明之袁宏道、清李笠翁等都是。例如楊萬里有:「膽樣銀瓶玉樣梅,北枝折得未全開,為憐落寞空山裡,喚入詩人几案來。」之惜花、插花詩作,可見他插花的心情。

5.明袁宏道的《瓶史》,將插花之道詳細的記載,不但是我國插花的經典,也是日本人學習文人花的經典,影響甚鉅。

6.清李笠翁的「撒」的發明,更是插花史重要大事。

 

()茶花的精神與特質

 

1.「純」「真」的「情」是茶花的精神;「遊乎心手眾虛之間」而不執著於外象形色。茶花的精神在比美茶趣,教人清心寡慾,其哲學基礎與古來道家、禪家修養心性法門相同(黃永川,2000),茶花重視品味,「素以為絢」(孔子),「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是為大美。

  2.「清」「遠」的「趣」是茶花的特質,清新格高,而後情趣生。「趣如山上之

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雖善說者不能下一語,唯會心者知之。」

 

()茶花花材花器的選擇與插作

 

   1.茶花花材的選擇

注重花的形、色、香、味、光、彩、質、量、神、氣、性、格。

茶花結構多為主副、主客、或主使以示茶室中清寂,中華花藝定有主花,

不插無主之花。

2.茶花使用之花器

在一手約六寸半或一指約五寸之大小間,茶花與齋花一樣,形式皆小,

所以手法細,緻,插茶花以水中切剪為要,插好擺置好位置之後再行注水,

有行儀供養之義,擺設的位置較低,是靜態的觀賞。

        品茶賞花之逸趣實為一門既平凡又高深的學問,值得人們細細品味的美感體

驗。如欲更深入的學習可參考本會董事長《茶花之道》一書,內文附精美作

品欣賞,實值得人手一書。

 

二、認識禪花

 

1.      關於禪的了解

 

聖嚴法師在他《禪的世界》一書中,開宗明義的就寫著:「禪並不一定是什麼也不肯定或否定什麼,禪是你要什麼就給你什麼。」

 

「禪學」的基本精神所在:是照事務本來的樣去看它們,去體會萬有的本來的面目!這個觀點與中國古代的哲人莊子所謂的「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故唐朝大盛的「禪宗」與「老莊哲學」有著不可分離的互相詮釋性。

 

馬祖道-禪師「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的思想的提出,可說是把禪宗完全推向了世俗化的和生活化,為禪賦予新的生機和活力,同時生動、活潑,樸實的思想風格,影響到中晚唐詩壇,吟詩作畫亦與禪修沒有兩樣。在禪花的表現上,生動、活潑、樸素是它的風格,禪花的插作,學習也是一種禪修精神。

 

2.      禪與花的因緣

 

        靈山上,佛陀拈花微笑的故事,藉由「花」而開啟了禪的傳法因緣,不是微笑本身包含了禪的一切勝意,而是佛陀的託付和迦葉尊者對佛陀真正的了解,藉由「花」,佛陀和弟子的心靈合而為一。

        五代祖師偈也都以花為頌。

        第一祖達摩和尚頌曰:

           「吾本來唐國,傳教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菓自然成。」

        第二祖惠可和尚頌曰:

           「本來緣有地,從地種花生;當本元無地,花從何處生。」

        第三祖僧璨和尚頌曰:

           「花種雖因地,地上種花生;花種無生性,於地亦無生。」

        第四祖道信和尚頌曰:

           「花種有生性,因地種花生;先緣不和合,一切盡無生。」

        第五祖弘忍和尚頌曰:

           「有情來下種,無情花即生;無情又無種,心地亦無生。」

        第六祖惠能和尚頌曰:

           「心地含情種,法雨即花生;自悟花情種,菩提菓自成。」

           「始祖達摩和尚唱道:

            我的來到大唐帝國,

            是為了弘揚佛法幫助迷惘的人;

            如今一朵花綻放出五瓣,

            果實已經自然結成。」

         「二祖惠可和尚唱道:

            由於一開始就有土地,

            在土地上使種子開花;

            假如根本沒有土地,

            花又從那裡開起呢?」

          「三祖僧璨和尚唱道:

            花和種子雖然都是靠土生土長,

            而土地卻使種子開花;

            假如花與種子沒生長力,

            土地仍然不能生長。」

          「四祖道信和尚唱道:

            種子和花都有生長力,

            仰仗土地才使種子開花;

            然而假如事先因緣不合,

            那一切都不會有生命力。」

          「五祖弘忍和尚唱道:

            有心的人來播種,

            在無心的土地開花;

            當既無心也無種時,

不論是心還是土地都不能生長。」

          「六祖惠能和尚唱道:

            在心的土地上包含著心的種子,

            降下佛法之雨才會開花;

            在花的心和種上醒悟,

            理悟的果實自然生長。」

            (譯者:馮作民,1982)

佛教與花的因緣深,禪宗也以花為頌,後代發展為供花與禪花的插作,

實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3.      禪藝合流

 

以禪為主題的藝術包括禪詩、禪畫,禪樂、禪庭園、茶道、花道等。禪宗的「悟」含意就是心領神會。「悟」對藝術和美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成為中國美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此,「悟」作為審美活動和藝術構思的一個特殊階段,其表現形式大約相當於靈感(興會)的爆發,審美感受的獲得,審美意象的產生。

 

禪宗的「悟」之所以被詩、書畫等藝術廣泛接受,就在禪與藝術都出於同一本源之「心」。

 

禪的藝術風格就如林谷芳先生所說它有:

(1)簡樸風格:它是一種生命的滅法,由之而有的生活與藝術,也必具簡

約簡樸風格,禪藝術在許多地方乃有極簡主義的味道,可以說禪與老

莊共享的風格。

(2)不均衡的美感:打破慣性,最忌陳對四平八穩的結構,而「一色

    一香,無非中道。」是禪與文人藝術同步。

(3)躍動的孤獨感:禪的簡樸、不均衡,都不能流於乾枯、偏鋒,必須是

一種朗然,一種自在,禪者只能回歸那不依附權力、學問、財富等外

在能量「我之為我」的本然之姿,一種從一毫端可帶出整個宇宙的生

命力。

(4)自我揶揄的趣味:

宗教談超凡入聖,禪卻要行者超聖回凡,如此才能凡聖兩忘,禪藝術,

會拿自己來揶揄,讓自己從聖的地位下凡界。

「花」既是會凋謝的,比起繪畫、詩詞作品,它更具無常性與唯一性,

它有「一生一會」的精神,則花藝的本質似乎又更近於禪。

 

圖一 羅漢 前蜀(891-925) 貫休 作

原畫現藏國立故宮博物院

轉引自黃永川著《中華花藝史研究》

 

   

4.     

 

 

 

 

 

 

4.禪與花藝

 

             五代前蜀禪月大師貫休,善草書、圖書,曾畫一羅漢像,像之右上方几

上置一碗花,碗內插有類似薝蔔或百合花二朵(形體小,似薝蔔,為佛家常用

花材,但葉細長,又似小百合),主副清楚,空間感十足。(圖一)(黃永川,1996)

 

唐代的佛家「禪宗」到了宋代也與「理學」相結合,宣揚「佛在我心,

我即是佛」,走向世俗,而與生活相結合,直接影響於士大夫之園林藝術與花

藝生活。

 

              插花與佛教供花淵源深,每個時代佛寺都有瓶花或盤花的供養,宋代也

是如此。佛寺供花外,禪師於禪房、寫經桌或室內外等也多插花,作品常寥

寥數枝,富有禪意。宋馬公顯繪「藥山李翺問答圖」,主要是描寫藥山禪師與

李翺「雲在青天水在瓶」的禪宗對話故事;「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

經。我來問道無於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圖上看到藥山禪師石桌上放置經

函與瓶梅,梅枝到掛,頗有禪意。瓶器為高頸瓷瓶,瓶下護以木座,是宋代

常見的樣式(圖二)(黃永川,1996)

   圖二 藥山李翺問答圖 宋馬公顯繪

   轉引自黃永川著《中華花藝史研究》

 

             在插花史的研究中,元代是插花藝術的沉滯期,但文人雅士、寺院插花

都是維持元代插花局面者,而在禪室的日常插花,常有元代文人插花的特質,

也與五代時之禪花自由清雅風格相近。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元代(14世紀)

寺內禪房插花,畫中有一盤花置於奇木几上,盤上橫臥一株牡丹,不刻意安

排,卻多雅趣(圖三)

  圖三元代(十四世紀)寺內禪房插花

  畫家不詳,原畫現藏國立故宮博物院

  轉引自黃永川著《中華花藝史研究》

             在圖畫中,可以看出禪花插作的自然而然的風格。

 

5.      禪花精神

 

「無心是道」無心是要達到「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聖」的境界,也就是平常心。因此,在插禪花時,花材的取用,也就不會多所挑剔、抱怨素材的不合意等的問題出現,隨手可得即能創造。

 

        禪的關鍵在修心,達到無心可用,無心是道的境界。既是如此,禪花要

達到此境界也是必須用心去尋覓與長久的學習,「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到

看山又是山」的轉換,還要真正體會那無拘無束,聖凡雙泯的禪心(林谷芳,

2004),然後在插作時,達到放心、安心的澄明心境,才可能將樸寂美學貫穿

其中的作品。

 

              白居易〈僧院花〉:「欲送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細看便是華嚴

偈,方便風開智慧花。」時時插作禪花,插花時也就是遇見華嚴之美。

 

       斐休〈贈黃檗山僧希運〉中「一千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華結勝因,。」今天禪花、茶花藝研習,真是萬里香華結勝因。

 

       在「見山又是山」的「悟」的藝術體驗、「不即不離」的「虛實相生合成

妙象」的藝術形象、「當下現成」的「頓悟本地風光」(本來面目,本覺真心)

的藝術真理(賴宗賢,2001),就如石濤說:無法而法,乃為至法我之為我,

自有我在。

 

        禪的藝術追求,正是插禪花可以用心體會而表現的境界。因此禪花的插作也是一種禪修過程。

 

6.      如何插好禪花

 

2004年本會曾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禪道與花」大展,其主要宗旨

是在闡述禪與道在花藝中的文化表現。如何插好禪花,在此引用本會董事長

在〈禪道與中華花藝〉一文中的指導:

 

(1)禪花插花是表達禪家修禪決心,也是修禪者禪修心得的禪趣表現,意味活生,道

    通香趣與喫茶。

 

   (2)禪家不必熟諳插花技巧,卻多能瞭略個中妙諦,對插花者所作作品尤能深作參謀,

     指點迷津。

 

   (3)禪花創作首重插作的態度,心靜意閒,契合光景,表現生機,因此花器雅致,不

       計大小,不重形式,但卻意通天然,講求適當古趣或盎然生意,避免人工做作或

       粗鄙套俗如粧花鏤銀者。

 

   (4)花色取材穿插適當,不喜俗紫惡紅;縱有離奇配材亦多係情致與心智的機趣與啟發。

 

   (5)插作態度略呈率性,不在乎絕對比例,手法輕鬆,不拘謹而有奇趣,點到為止,

        處處表現生機。

 

   (6)富道情或禪意的插花不必拘擬於茶室或禪房,而是可以依處生景,隨意而安的,

       從而領略花作高雅旨趣的表現目的。

 

中華花藝的學習也令人獲得精神上無限的舒適與滿足,這些無不是禪與道從中炙熱澈涼的結果!

 

今天課程安排為研習中心黃美香主任與黃緞組長

禪花示範者為研究委員  林靜老師

茶花示範者為研究委員  羅吟惠老師

中華花藝現代史及禪花、茶花講座為研究委員黃燕雀執行長

茶花研習指導老師是參加舊金山示範表演及展出的老師們:黃昭美、曾貞華、

王徵聘、胡毓容、鐘美秀五位老師。

茶花實習課程

       雖然此次研習的時間很短,但這個緣份會一直延續著,相信花的能量會「從一毫端可以帶出整個宇宙的生命力」,我們正體會茶花、禪花無窮的妙境。

 

參考書目

 

馮 作 民(1982)《禪語錄》台北,星光

黃 永 川(1996)《中華花藝史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黃 永 川(2000)《茶花之道》,台北,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石 朝 穎(2001) 普門學報3〈禪學與哲學的心靈療養〉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賴 宗 賢(2001) 普門學報3〈禪茶合流與石濤畫論的禪美學〉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林 谷 芳(2004) 普門學報21〈悟、破、當下-禪藝術與花藝〉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黃 永 川(2004)《禪道與中華花藝》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朴 永 煥(2005) 普門學報30〈洪州禪與中晚唐詩壇〉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何 勁 松(2006) 普門學報35〈論黃庭堅書法思想的禪學基礎〉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聖嚴法師(2007)《禪的世界》台北,農禪寺

余    悅(2008)〈中國茶文化典籍文獻綜論〉,heep://tw.myblog.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