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蓬萊新韻」主題展論台灣多元文化 對中華花藝創作的啟發
從2018「蓬萊新韻」主題展論台灣多元文化
對中華花藝創作的啟發
文/編輯組 圖/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一、前言
2018年1月12日至1月21日,國立歷史博物館與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中華婦女蘭藝社,共同舉辦「蓬萊新韻」中華花藝主題展,每年,中華花藝展都有「主題」,「主題」引領創作者的創作靈感,也引導賞花人的體察中華花藝的人文情思,與視覺藝術的新境。
「台灣是中華花藝的新故鄉」,三十多年來,中華花藝的創作受到台灣多元文化的滋養而迭有新意,中華花藝自然而然的成為東方花藝文化的明珠,故在此略述受多元文化影響的中華花藝及其創意的啟發。
二、中華花藝的視覺藝術表現與文化觀
「凡是能用視覺去感受及體驗的藝術表現手法,都能被歸類在視覺藝術裏」,所以它的範圍很廣,二度空間的:素描、繪畫、版畫、燈光、電影、攝影,三度空間的立體造型:如雕塑、複合媒材、裝置藝術、建築視覺、藝術鑑賞等雖稱造型藝術,也是視覺藝術重要一環。對於視覺藝術的重視,文化部因應視覺藝術發展趨勢,加強藝術研究兼及發展藝術雲端,聚合藝術創作能量,以更積極服務的角色,帶動藝術發展,同時支持新銳創作維護文化多樣性,打造每個人能平等參與的多元文化環境。
從事視覺藝術創作,對國家的軟實力做出貢獻,是藝術家們努力的方向之一環:中華花藝的藝術表現,更是視覺藝術的精彩,取用大自然能量最豐足的繽紛花卉,運用美學哲理中所實踐的「虛實論」「形意論」「想像」「情感」靈感…的創發而成就「美」,中華花藝讓人生淨化,讓人生美化。
(一)、中華花藝的色彩表現
色彩擔任了大自然界極中重要的要角,舉凡歷史文化、藝術創作、一切美的事物皆以深奧豐富、具有象徵性的色彩有關。花花世界,草草乾坤,千紅萬紫,嬌紅嫩綠,為大地添粧,為俗塵打扮,它花草亮麗絢爛的外相,更使人賞心悅目。
花卉的色彩應用,雖不像顏料水彩、油彩,可混色變化,但是它們一樣有彩度、明度、色相;依場合、花型、或創作靈感而搭配,可以對比色、調和色、隣近色、色等的應用,可以繽紛多彩,可以淡雅沉靜,「美學自然」在花藝中表現得最為透澈。所以中華花藝將欣賞者,創作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朱光潛)、在此先了解中華花藝的視覺美。
(二)、中華花藝四大類型花的文化面相
中華插花歷史悠久,各朝代生活背景不同,風格各異,所以類型甚多,各樹典型。依中華插花史研究所記:
1.理念花
花藝史記載理念花是受宋之理學發展之影響,而盛行於宋明兩代的花型,以「善」為出發點,以倫理為主,注重理性、內容重於形式,帶有政教意義或解說教義,或闡述教理,或暗射人格,或述說宇宙哲理等,所以花型端莊有秩序有規律的安排,是中華花藝的一大特色。
2.寫景花
是作者忠實於自然;以描寫宇宙萬象給予人類眼睛的真實感為目的,重視自然美和現實的趣味,客觀主義,因此形式美比內容美為重,講求外形、色彩與光線,以「真」為出發點,有親切感。歌頌植物特性,注重自然生態。
3.心象花
盛行於元代、清初,以個人主觀意念為主,重視人生美、為自己而插、屬於浪漫派的、超現實主義的、容忍缺點美、文人花大都屬之。
4.造型花
依美學原理或以美的形式為基礎從事造型,或追求或創造一種嶄新地、純粹地美的一種插花類型因此重視藝術美,即為老子所說:「造無可名之形」的造型藝術之極致,把握造型原理創造出藝術最高境界,是相當完美的花型。(中華花藝講義) 四大類型花既是受文化的影響也是《易經》「河圖」理、象、氣、數,哲理的在生活中的落實。
(三)中華花藝的藝術史研究
1.台灣藝術史研究與中華花藝史研究
中央研究院學者石守謙先生在研究台灣藝術史論文中,從幾個面向的回顧評估著手,他評估的對象選擇「中國繪畫史」、「中國工藝美術史」、「中國宗教藝術史」及「台灣美術史」四個領域的一些具體項目作代表,他的研究範圍以1949-2010為止。
他認為從日治時期,日本人所從事之各種對台灣藝術之相關學術調查工作之成果,對戰後台灣研究,有奠基作用,故非常重要。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隨之移居台灣各種政府機構及人員,也有與藝術相關部份。所以這部份人,研究中國藝術史,也做了很多貢獻,西方理論之引入,到1980後台灣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中國藝術史研究,除了風格史研究外,其他來自社會學、人類學、符號學等啟發的研究角度在研究中出現,如物質文化、視覺文化、性別理論等新思考、形塑了台灣藝術史學界多元的格局,台灣藝術史研究,早年一直以中國藝術資料為研究對象,而如何善用西方之理論工具,進行自己「本土」資料研究,又不受「地方性」的侷限,如何開創具有「在地特色」的不同理論架構,來安頓台灣自己的藝術史研究,是重要的課題。在這個課題上,中華花藝的視覺藝術研究,就顯得很重要了。
中華花藝藝術史研究,大約在1970年由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黃永川教授在研究美術史時發現插花藝術,早古歷代已有發展,其為我美學重要一環,權潛心研究,從古籍中整理插花資料,之後終於在1984年發表專書《中國插花史》,也就是中華花藝視覺藝術研究史的開端,從「藝術觀念,整理中國古來藝術性,文物與庭園,植物應用,理出花藝文化的根源,是中華傳統文化之具體形色之造型表現」,中華花藝主要特色為「中庸、和平、含蓄、質樸、壯偉、高雅、飄逸、和諧」,是國人對花藝之美的特殊品味為基礎,透過文化意識與固有審美觀,以花木神態形色之架構與自然人文關係為依歸,假瓶盤為地,別造靈奇的一種藝術形式(黃永川)。所以插花是典型的生活藝術,也是重要的視覺藝術創作。可惜的是藝術史研究學者,並未將中華花藝藝術列入視覺藝術研究對象,甚覺遺憾。
由文化部與台中於今年(2017)11月18—19日,國立美術館共同舉辦「共再生的記憶—重建台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暨論壇」。舉辦目的在重建台灣藝術史,用當代視野,更多元的角度,讓台灣的藝術史,在世界藝術史裡再現,所以個人將會積極的向文化部建言,讓台灣藝術史的重建中,中華花藝的視覺藝術創作研究,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塊珍寶。
2.花藝創作的新思維與文化關懷
中華花藝藝術研究,與台灣許多宗教信仰、節慶、文化、建築文化一樣,均源自於古典漢文化。
而本會立足台灣三十多年來,接受台灣多元文化的洗禮,也深受西方藝術發展及「現代」學術思潮之影響,花藝家在創作上,也會由哲學觀點延伸出社會的新觀點,法國哲學家,也是思想家米歇爾,傅科(Foucanlt)就強調「個人的創作理念,跟個人所在的社會環境,群體行動等,息息相關」。(陳秋謹)在台灣更由於日本影響和政府的遷入,形成多元文化交錯,花藝的創作有不同的風格與特色。在花藝創作裡,花藝家以敏銳的特性,在互相研究的過程中,呈現一種新的思惟,因此產生創意激蕩,所以每個研究出來的作品都令人驚艷的精彩創作。
去年(2017)10月2日、3日,文化部召開了盛大的「全國文化會議」,其中本會關注了許多藝術美育發展創作的問題,認為關注文化發展,也是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的文化責任,並支持「藝文創作自由與培植美感素養的—「文化創造力」。
全國文化會議手冊中說明:「文化施政的核心理念之一是追求藝術的積極性創作自由,國家有責任積極建構藝文支持體系,健全文化獎勵與補助政策,確保藝術文化的自主表達,並豐富民眾的美感涵養。我們希望透過會議共同討論如何擬定藝文人才整體政策,培育藝術文化專業人才與職能,並確保藝文工作者的職業安全、改善勞動條件與文化工作權。其中,與推動與藝文創作息息相關的專業中介組織,以及提升流通管道的專業治理也是重點議題。而建構臺灣藝術史料的典藏研究與詮釋體系,鼓勵多元節慶活動與在地文化連結、豐厚地方文化內涵。」
三、台灣是中華花藝的新故鄉
(一)台灣早年的花草植物記載例舉與當代的花卉生產
自古台灣有豐富可考的植物,此也是台灣插花發展有利的原因之一。如鄭氏時代沈光文傳世一百零八首詩篇,記錄三十二種植物,其中有四種台產植物,即釋迦、番薯、木芙蓉、椰子,是台灣最早的植物文獻之一。
乾隆年間《重修台灣府志》詩中,二十三至二十五卷登錄其在台期間所作一百零六首詩,提到植物名稱八十六種,包括七里香、樹蘭、交枝蓮、背多羅花、七弦草、赬桐、颱風草、番石柳等當時內地頷罕見或少見。《畬經堂詩集》,詩內植物八十種,綠珊瑚、鳳梨、榕、海棕、波羅蜜、苦楝、刺桐、茉莉、珠蘭、晚香玉等二十種為台灣植物記實。
在日本時代,詩人,吳德功受日本禮遇徵為參事。著有《瑞桃齊詩稿》收錄台產植物,包括相思樹、林投、連霧、刺竹、番薯等:不但說明先民如何利用此植物,還闡明其名稱的由來。
自日本時代,植物研究成為專業,植物專著逐漸增多,文獻也趨於完備,中華民國承襲日本時代基礎,科學編著及植物歷史著作陸續出版,已完全擺脫從方志及文史材料研究植物的困境。上述的植物,很多種類還是現代花藝家們使用的花材,目前台灣花卉市場交易非常蓬勃,加上進口的花卉,大大的豐富了中華花藝創作的新意與氣韻。
(二) 原住民的習俗
而台灣原住民很早就有用花的習俗:
布農族很早就懂得用花汁來染手指甲,用藤果實或芭蕉花汁染黑牙齒,以示美麗。
鄒族在戰際之前,會在會所兩側插上木斛蘭,以避邪除穢,迎接新的生命力。
卑南族人最愛花,在祭典喜慶時,男女老少都會戴上花環,頭上的花環越高越滿,表示這個人越受尊重。
魯凱族視百合花為貞節英勇的象徵,男子需獵過五頭公山豬以上,才可以戴百合花。台灣花卉產量多,應用花卉美麗生活、美麗大地,所以台灣稱為「美麗的寶島」是名符其實的。
四、台灣多元文化與蓬萊新韻的創作表現
(一)關於台灣(摘自雲門舞集「關於島嶼」節目手冊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台灣通史序連橫)
* * * *
「我的島嶼,是片葉子,
飄浮在太平洋的邊陲。
有人說:她是一隻大鯨魚,
但大多數的人都愛說:它是條蕃薯,
像母親,養著二千三百萬的子民。
我喜歡這種說法,也愛它是片葉子」。
( 林煥章「我的島嶼」)
* * * *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說:「四百萬年來,在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相互碰撞中,台灣一直就是持續向上,仰望星空,未來也就是這樣。」
* * * *
大家對於台灣印象,有很多的看法,都令人感到溫馨,「盛產地震、海嘯、謊言、暴力,然而卻四季如春、國泰民安。」( 陳黎 )
許多的記載中說明的臺灣歷史,由於臺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上過去兩千年的移民社會,由多樣化的人種族群所組成,且不同時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現。從最早期的南島文化、古閩越文化,到中期的海盜文化,地理大發現後荷蘭、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帶來的早期歐洲文化,明鄭時期以後,東南沿海漢族開始大規模開墾而帶來的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儒家道家和佛教宗教開始對本區域發生影響,再到後來又混合日治時期的文化與受日本皇民影響,20世紀中葉起受戰後歐美文化影響,以及本地與台灣原住民的文化復興,二十世紀中後期,印尼、越南等東協國家大量移民台灣,各已超過十萬人口,對台灣多語言,文化造成豐富的碰撞,台灣文化因此據有傳統與現代的面向,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範疇逐漸確立。(維基百科2017.11)
(二)「蓬萊新韻」大展單元主題
「蓬萊新韻」表現的重點有四大類型花及中華花藝當代史的回顧:有傳承的流變、福爾摩沙之象、風骨與意識、質樸與和善、奔騰與凝練,前文提到四大類型的文化面相與「當代生活攸關」,在此次大展表現上,更注入台灣多元文化的思維,作為他的創作理念。
1.福爾摩沙之象的表現—寫景花
以「福爾摩沙」意象為主的寫景花,創作作品可以有展現「自然景觀的」;如高聳險峻的群山,神靈巨木、川海沿岸的礁石疊塊壯壘,或美麗之島風土的引人入勝;春天的百花盛綻、三月的杜鵑繁華;夏天的綠意盎然,植物生命力迸發的,欣欣向榮;秋天金色豐收,瓜果層疊,冬天的寒冷街道,沉寂郊野,亦或氣候變遷下天災地變的襲擊,破壞大地的驚恐之景等,都可以是寫景花的內涵及其多面貌風格表現。
以寫景花七種寫景的表現「居高臨下」、「前仆後繼」、「由近窺遠」、「闊遠孤居」、「倚高垂視」、「左右逢源」、「幽林夾縫」或強調平衡原理的「左右逢源」都是寫景花很好的應用手法。
寫景也可以有城市著名地標或街景的寫景插花,如總統府、台北世界知名101、台東伯朗大道、台中歌劇院、東海大學、高雄光之瓊頂、龍虎塔、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台南赤崁樓、孔廟等都可以入景。花藝家們選取各種花材,透過靜觀立意而造境。不完全寫實,帶有個人主觀意象的寫景花,創作時「任性而發」則美景自然形成。
鏡觀‧靜觀
花材:杉木、梅花、松、柏、杜鵑、苔木、十大功勞、美國櫻桃、
黃楊、山胡椒(馬告)、海芋、小菊、姬百合、長壽花、
香水文心蘭、卷柏、蝦蟆海棠、波士頓蕨、石頭、鏡面板
花型:理、象、氣、數的綜合表現
此次寫景區中作以「鏡觀、靜觀」為題,臺灣是美麗的寶島,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樹種、果物。北部馬告山有最珍貴的原始林,百 棵千年以上的紅檜與扁柏矗立山中,為絕美森林秘境;有最高的的湖泊,如一面大鏡,有「北橫明珠」的美譽之稱的明池,群山環繞,四周森林密佈,綠意盎然。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 倘佯在台灣的森林祕境----寶島明珠,春夏秋冬各具其態,悠遊於山光水色或翱翔於更開闊的空間,心領神會,怡然自得。「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以平靜的心、靜觀、傾聽,自得於流轉的時空中,創造心靈的芬多精,體現萬事萬物殊勝之處。
2.風骨與意識的表現—心象花
認識台灣,從在地行動學習異質經驗感情、審美、理念、思想、問題、意識開始,使人們的生活空間,實境連結土地的各種故事,是藝術家透過自然客觀觀察,反應主觀表達,用喜、怒、哀、樂、愛、惡、欲的七情,讓作品蘊含了強烈的情感,是美感的新生,也是文化生活的張力。
林懷民的近作「關於島嶼」舞作,舞出台灣,編織土地情,「文字星空與靈魂低吟之歌,展現島嶼無比震憾的力量」,林懷民說:「其實不是刻意為台灣而作,但我們生活在台灣,感覺當然都來自台灣,就像桑布伊的歌,就在這片土地與大海的氛圍裏」。此動人的作品,來自於自己生活、生長、生養的土地,也就是人的風骨意識的最佳例舉。
來自語言與土地的氣習,既有台灣草根味又是靈感生動的表現,是此主題的精神。插作心象花,創意表現內在因子,是和「關於島嶼」的創作原素相當,由台灣的地名、山川、河流,植物名的感動出發的。所以選擇花材、花器時,以花藝家的感悟;從常民生活,宗教信仰祈福之花,節慶文化或台灣歌謠文化等,化成智慧、化成插花感情,成為創作之啟發。
如作品「春天的花蕊」,創作理念:秉性純樸、樂天知命、守本份的老祖宗,歷經多次的異族統治、無論生存的不易、環境的困厄…心裡深處總有一棵等待萌芽,春天的種子,心底總是滿懷希望,堅毅不拔的信念,將冷冽的寒冬軟化,開出燦爛的春光。
春天的花蕊
花材:苔枝、美國櫻桃、火龍果、鐵砲百合、美人蕉、麒麟花、
小南天、梅枝
3.質樸與和善的表現—理念花
實踐台灣質樸、良善的人生關懷,或吉祥寓意,人生美滿的祈願,將幸福正向的追求,都可以寄託在理念花創作裏,傳達動人的人、事、物的故事。生活中,向善的意念是理念花創作的精神。大家都認識吳寶春,「由於挫折,累積智慧,讓生命完美發酵」;因為不完美,才有更轉彎的可能,理想的人格,也是藝術所追求的境界。魏海敏在「快雪時晴」戲劇中飾演大地之母,在原鄉與他鄉「何處是故鄉」的追索中,她說:「兒孫不作風中絮,他鄉日久成故居,心有所屬,情有所繫,瓜瓞綿綿,莫嘆流離。」是很嚴肅的人生課題,更是以善念為中心,表現圓融並濟的人生態度。
在花藝家的創作選材上,大展時間正好是一月,梅花正盛開,取古典風格花材,如松、竹、梅、蘭、菊等花材插作,以古代「以德比花」的觀念;「三友」、「三香」、「三逸」、「四君子」、「六君子」等花材應用搭配,但還需要有賓主、輕重之分。
又台灣花材種類豐富,花市可以購買到的花材不勝枚舉,如牡丹、芍藥、葉牡丹、仙丹、香蘭、金鉤毛、羊毛松、狀元紅、擎天鳳梨、火焰百合、鐵樹、針墊、各種蘭花、牡丹菊、台灣雪柳、鐵砲百合、向日葵、玫瑰、欒樹果、蒲葵、孔雀松、苔黃楊、赫蕉、大南天、夢幻蕉、蠟梅、劍蘭、文心蘭、美國櫻桃、馬醉木、倒柏、紅羅薩、海神、芒草、最近有進口的巴西胡椒、美國櫻桃…,創作時用「心」搭配,插作表現時,可將善良的人性,向上的生活態度,適當的表現出來,就是「理念花」最重要的精神。
此次的主題創作「承古展新,開枝湠葉」,其創作理念如下:
香蕉叢下,番薯園
番薯毋驚落土爛
只求枝葉代代湠
(請用台語發音)
番薯藤在表現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及堅忍的意志力(承古),正因堅持著正確的信念(展新),在苦難中尋求突破,再創新局,而造就了更開廣的局面(開枝湠葉)。
承古展新 開枝湠葉
花材:芭蕉、櫻花、番薯藤、東亞蘭、柏、臘梅、電信葉、海芙蓉、火龍果
花器:百年樹頭
花型:理念花
4.奔騰與凝練的表現—造型花
「混血」是最漂亮的文化動力,台大社會係教授李明璁認為:「台灣最厲害的地方,就是「無我」的開放,然後不斷產生混融新生能量,「台灣時尚核心精神應該就是海島雍有世界最風豐富的混血文化」。這個兼容並蓄,與時俱進的時尚態度,有華人文化、日本文化、歐美文化、南島文化,當然還有原住民文化,相互融和。舉本土教育長大的台灣新銳設計師江奕勳為例,以檳榔西施發想,前進巴黎男裝週,還融合了公路環島單車運動,街邊攤商等主題,誇越性別疆界,所創作的新作品,以台灣本土文化的原素,以奔騰的心思,凝練的創意,而能產生與時俱進的藝術思考。創新是人類智慧的傳承延伸,然後尋找美感的平衡,「混血」是最漂亮的文化動力,「混血」也將形塑最新文化的語言。花藝家也有創意混血現象,取用台灣花農所種的各種花卉素材,進口外來的寒帶、熱帶花材,加上本土陶藝家有柴燒創意花器,有瓷器都加以應用,也許搭配早期人們生活的器皿用具;竹編菜籃、木桶、蒸籠、陶罐、紅粿印、…..等,或應用現代的生活用品,各種平時常見的東西做為創作時之材料,透過對稱、比例、漸層、變化、節奏、反復、對比、完整、強調、調和、統一、平衡等造型原理,自由做「解構」、「結構」或「架構材料表現,而創造新意,造「無可名之形」,就是造型花最高境界。
作品「任運成象」,以柴燒造型陶瓶為花器,取朴樹糾結屈曲的枝幹與銀柳做造型架構,桔樹果實結實纍纍象徵豐收的喜悅,孤挺花的直挺象徵台灣人堅毅的精神,茶花亦是在寒冬中不畏嚴寒,愈冷愈開花。
以大自然中的素材造型,以大自然為師,把大自然的美與自己內在的生命合而為一,是以自然中的創造力和生命力為師,在奔騰揮灑的創作中能寓繁於簡,使主觀的「意」發揮自由的表現。
任運成象
花材:朴樹、銀柳、桔樹、茶花、孤挺花、火焰百合、波浪火鶴葉
花器:造型陶
花型:造型花
5.「傳承的流變」專題
此專題是將三十多年來,「中華花藝」在台灣的發展,做一個回顧性的觀察,其受藝術文化面的影響過程中,曾經有幾個重要因素,在創作表現上必須加以詮釋。
塵封歲月
以老器物表現台灣,早期隨性的花藝形式
民族采風
以各族群器物加上配件,表現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族群文化大致以日本殖民文化、荷蘭殖民文化、明清閩南移民文化、原住民文化、客家文化、河洛文化、漢民族文化等的影響,為創作意象。
風華再現
以歷屆展出的內容,選其精華部份以六大花器插作,作為中華花藝三十幾年歷史的小回顧。
流金歲月 深耕致藝
花材:柳枝、文竹、霞草、欒樹、朴樹、香蕉樹、馬醉木、雪柳、
冬青、美人蕉、菊花、葉牡丹、小菊、茶花葉、鐵線蕨、
台灣仙丹、芒萁、菝葜、櫻花、枯木、鏡面鋁片、線球、
蘭花、梅花、花格磚、浮萍、布袋蓮、千兩、水煉石、苔
花器:缸、甕、盤
花型:理象氣數綜合表現
如中作「流金歲月 深耕致藝」
創作理念:
「歲月流金,追億似水流年」,流金歲月有緬懷過去的美好時光,珍惜眼前,並期許未來更加璀燦。
缸和甕是台灣早期儲存食物和飲水的器皿,記憶中媽媽彷彿可以在裡面掏出各種食物來餵養小孩,是童年中美好的回憶。
除了緬懷,我們也想求新求變,讓夢想更加飛揚。除了傳統素材,此次注入了高科技的異材質,使用鏡面鋁片的再製造,使用現代造型手法,期能創造出新的風格。鋁片上的泡泡球,絢爛多彩,就像飛揚的夢想。地面所用的紅磚瓦,是傳統建材,從上俯視,則是一種現代的幾何圖形造型。
期許透過跨時代的多媒材組合架構,希望能夠突破對於當代材質的應用,找出我們的新形式、新的風格。給中華花藝注入新生命與新思維。
教學區
將本會的教學基本型作展示,讓參觀者可以了解本會的學習基礎和方法,是很重要的區域。展台上,放上講義和作品做對照,以〈依依‧東望〉作品例舉。
依依東望
花材:苔木、黃楊、杜鵑、東亞蘭、鶴蕉、千兩、芋葉、鐵砲百合、
菊花、小南天、臘梅、深山櫻、金寶樹、金鑽鳳梨、海葡萄、
樹皮、電信葉
花器:陶盤
花型:寫景心象花
五、結語
台灣多元文化,影響藝術創作,包括文學、電影、舞蹈、服裝設計,還包括中華花藝的創作,例舉雲門舞集十一月底推出的新作「關於島嶼」舞者身上的台灣四季流彩服裝,是出自於年輕設計師詹朴的手筆(自由時報2017.10.22.A10文化週報),記者問他和大師林懷民合作的感覺,他說:雲門「關於島嶼」係列是經過很多碰撞跟磨練,我用台灣的天空,樹木,海洋的顏色互相組合,呈現自然的土地感,希望給人帶點泥土感的視覺印象。
他也說:「台灣的設計師在國際市場上,並不需要刻意強調台灣元素,因為創作時,自然而然的就會融入運用生長環境的各元素,這是完全藏不住的。」
中華花藝創作,三十多年來也是自然而然這方土地的生活面貌所影響,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科(Fou canlt)所說:「個人的創作理念,跟個人所在的社會環境,群體行動等,息息相關。」
開放心胸、包容多元,藉由更多花藝作品的人為使命,呈現花藝家,對於這塊土地的生活經驗與感動,台灣的花器,台灣的花材,台灣的配件,台灣的節慶,台灣的吉祥文化加上外來花卉,外來物,外來的思想融和……都會在中華花藝的作品中呈現,這就是中華花藝「蓬萊新韻」的精神。
參考資料
朱光潛(1986)《古典文學(6) 談美》 台北 天龍出版社
黃永川(1996)《中華花藝史研究》 台北 中華花藝基金會
黃永川(1987)《講座講義》 台北 中華花藝基金會
林懷民(2017)《關於島嶼》表演手冊 台北 雲門基金會
自由時報(2017.08.29)文化藝術:兩廳院重製經典展開「快雪時晴」的時空探索。
自由時報(2017.10.22)文化週報:「孔龍男子詹朴‧編織世界服裝夢」
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論壇手冊 文化部(2017.10.2-3)
李明璁(2017.7.30.自由時報A12 文化週報)「不只博眼球的時尚—孫正華VS李明璁」。
「共再生的記憶重建台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暨論壇」會議手冊(2017.11.18-19) 國立台灣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