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近攝(花莖有絨毛)
黃花虞美人
紅花虞美人
花卉櫥窗

虞美人  Papaver rhoeas L.

  文、圖簡錦玲 / 花材、植物作家

 

    嬰粟花科,嬰粟屬,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別稱鴉片花、嬰粟花、麗春花。虞美人株高30~9(公 分,莖直立,少竹枝;葉互生,羽狀申裂或全裂,邊緣有鋸齒;花單生枝頂,姿態艷麗,故日麗 春。
   花直徑約5公分,未開放時花 蕾向下;萼片2攸,綠色白邊,橢圓形船狀,花開時萼片脫落;花 瓣4枚,略成圓形或廣圓形,全緣 或有圓齒及深切裂,花色有紫 紅、深紫、猩紅等,少有白色與 淺紅色,邊緣有深色斑點;雄蕊 多數;子房倒卵形,狀似陀螺; 蒴果長約I公分以上。

虞美人兼具素雅質樸與濃艷

  華麗之姿,其花梟娜、搖曳主姿,綠葉疊翠,花葉並嬌。傳說若歌虞美人曲,則葉動如舞,又 稱「舞草」。花蕾末開放時,垂首低眉:「芳心寂寞寄寒枝,舊曲 聞來似斂眉;哀怨徘徊愁不語, 恰如初聽楚歌時。」哀怨的神情,宛然虞姬重現。

  據說虞美人這種花,是當年虞姬與項羽在烏江訣別時,虞姬自刪,所流的鮮血濺在項羽的衣 帶上,後來衣帶所埋的地方長出了一棵嬌柔的花,楚楚動人,能夠聞樂而舞就像當年虞姬一樣, 所以人們稱她為「虞美人」。

   西楚霸王項羽,都彭城,與劉邦爭奪天下。由於項羽剛愎自用、有勇無謀,且無法知人善 用,良將忠臣紛紛離去。之後,誤中張良、韓信之計,使其敗 下。
   項羽在軍帳中飲酒,忽聞四 面楚歌,八方鼓譟。大懼,疑大勢已去,與虞姬趨馬逃至烏江,面對滔滔江水,無限淒涼,自覺 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乃命虞姬於江邊翩然起舞,項羽自歌唱云:「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雛不 逝;雛不逝兮無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知項羽對她的命運放心不下,乃抽出寶劍自刪以 謝項王;項羽亦自刪於江邊,天下遂歸劉邦之漢室。
  由於這段淒美拘傅說;歷來騷人墨客莫不以此為吟哦之對象:「 下已捐身,花枝血濺 新;芳魂化幽草,羞做漢宮春。」 這是清朝詩人孫念謀的作品;再看另一首亦是清朝詩人吳嘉紀的作品:「楚漢已俱沒,若墳草尚 存,幾枝亡國恨,千載美人魂。影弱還如舞,花嬌欲有言;年年持此意,以報項家恩。」另一位 清朝許姓的女詩人也是以虞姬的故事來敘寫虞美人:「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 化為江上草,花開更比仕鵑紅。」
這些清朝詩人的作品,歌詠虞美人幾乎不離虞姬與項羽的情愛堅貞。

 然而看看唐朝大詩人杜甫的詩:「百草競春華,麗春應最勝;少須顏色好,多漫枝條剩。 紛紛桃李姿,處處總都移;如何此貴重,卻怕有人知。」杜甫觀察麗春花非常入微;他說桃李凡 姿,隨移隨活,獨麗春怪異,移之則稿,卻似怕人知者。  
  
  綜觀兩個朝代詩人的作品,可以了解虞美人在文人心目中的形象轉變。須知楚漢柑爭距今已有 2200年之久;然而原產於歐洲,在當地被視為「多產」象徵的虞美人,引入中國是西元7-8世 紀的事情,正是唐威鼎盛之際。
   由大文豪杜甫的詩中,可以發現在唐朝時代,虞美人被稱為「麗春花」,此時尚未賦予「虞姬」的 形象;到了明、清時代,文人已轉稱麗春為虞美人由於麗春花花枝柔軟,容易隨風款擺,輕盈、嬌柔的花姿引人憐愛。
   隔著時空重新審閱項羽心境, 自然為虞姬的堅貞喝采, 因此將外型柔弱可人,能夠隨風起舞的麗春花稱為「舞草」,再轉 為為愛而舞以謝項王的虞姬-虞美人了。
  《花鏡》形容虞美人:「金谷 芳塘,無非繡譜;草茵花綺,盡 成香國。繁紅鬧紫,相映踏青之 履;燕蹴鶯翻,亂點玉人之額。」 可說極盡讚美之辭。
   古時虞美人被植於藥草園中,因其根部可治黃疸,花可用於鎮咳、怯痰等症。但因花形嬌 美,炯娜多姿,更因會聞樂音而舞動,而被做為觀賞花卉廣為栽培吧。

  虞美人花莖柔軟,需用鐵絲纏繞方能挺立,但也因其具有可塑性,而能做多種的線條變化, 很具立體動感,不過盛開的虞美人,莖頂通常容易下垂,須留意花面的方向。不過吸水性稍差, 最好在水中切剪,做水揚法處理花材。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