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遞嬗與火花之功能定位
文/項文惠 吉林省四平市博物館館員
火花在中國歷時130餘年的生長發育之路,無時不在應時代的演進,適合民生的需求,象徵時代的晴雨。在方不盈寸的火花上,不僅能反映出各國風光、風土民俗、文學藝術,它往往還會在無意間真實地記錄歷史變革、社會變遷,正所謂「方寸之地,氣象萬家」。時代嬗變,火花亦隨之容變而求新;時局鼎革,火花亦隨之印證而留痕。概言之,火花是時代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產物,也是社會思潮和文化認知的縮影。
套標火花 古詩吟金陵
一、火花脫胎於時代
歐陸十八、十九世紀的產業革命,加速了物質的改造和產品生產方式的創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結果,也催生了最初的火柴工業。於是,1827年誕生了世界第一枚火花,英國克利夫蘭郡的史托克登公司出品的「約翰•畢克」牌火花,從時間推算,比第一枚郵票英國的「黑便士」早13年。火花屬於世界五大收藏體系(郵票、火花、錢幣、煙標、酒標)之一,和郵票並稱為「姐妹花」。
我國的第一枚火花「舞龍」誕生於1879年(清光緒五年),是石印的,由日本歸國華僑衛省軒在佛山文昌沙建成的巧明火柴廠生產的。當時中國火柴市場被日本、瑞典等國的「洋火」佔領,作為民族工業的「巧明」不得不仿製日本火柴商標打入市場,所以當時一個階段中國產的火柴都貼著日本式的火花商標。此後,因能夠做到「師夷之長技」,中國火柴工業逐漸發展,並依工業區位論的原則,優先分布於沿海地區,中國火柴長足發展之後,日本等國廠商為打開在華銷路,反過來冒用中國的火柴商標,並配以當時國民喜愛的圖案,故行銷甚旺。由此,在中國的早期火花中,中、日火花甚難分辨。
火花雖小,卻是時代的產物,印證著歷史截面,折射出一個時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民生諸多端緒的映射。歲月流逝,火花逐步走向宣傳性、藝術性、實用性。由於火柴曾經是廣大民眾生活的必需品,歷來為政治宣傳和商業廣告所運用,因此火花上保留了大量的歷史歲痕。
瑞典民族服飾 少數民族兒童
二、火花記錄時代
火花以寸紙覽乾坤,記載著逝去的年華,為人們開啟了一扇觀察社會變遷、時代遞嬗、歷史演進的視窗;火花聆聽歷史足音,道出人間冷暖,濃縮時代風雲,發揮了跨越時空的記憶功能,弼世良多。
中國火花產生後至甲午的15年,當屬初期草創,涉世未深,記事不敏。1894年發生甲午戰爭以後,便出現一幅描摹北洋戰艦的火花,左上角有水師提督丁汝昌的畫像,從而開啟了火花記錄重大時事的先河。3年後的戊戌變法,火柴上出現了「地方自治、法律改良、海陸軍部、憲法大全、廣開學堂、興修鐵路、禁賭、愛國」等憲政內容。這說明火柴行業、火花設計者已經具有開化的眼光和進步的頭腦。
1905年重慶東華火柴公司出品「龍舞」火花甚屬罕見,它描繪4名兒童托舉「與民同樂、天子萬年」字牌,反映了清朝當局維護末世皇權的願望。
辛亥之變,重大歷史題材火花的創制,極具世紀性的記憶價值。如「共和」火花,有戎裝肅立的孫文、黎元洪、黃興「共和三傑」的畫像,及「共和紀念」、「大漢中華民國萬歲」等詞句。還有「五色旗」、「十八星旗」、「井字旗」(平均地權)等圖案的火花較為常見。1925年孫文逝世後,即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等紀念性火花問世。
中期火花中,愛國題材火花「豐衣足食」、偽滿火花「王道樂土」,都從不同角度、多個側面記述了那段風雲跌盪的歷史。
少數民族
三、火花影響時代
火花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原是極普通極常見甚至不被注意的物品,但它對大家的影響卻是具體形象而實際的。每當在手中掂起,就能發現那熟悉的圖案或新穎的畫面,似乎正在向你無聲地娓娓述說。比如1915年袁世凱要作洪憲皇帝,昌明、東興、大明、東山、五華等五大火柴廠推出系列「救亡」火花,突出「振興國貨」、「民主自強」精神,火花成為一種捍衛共和體制、抵禦外強的利器。1919年正值新舊文化激烈撞擊、「五四」運動驟起的時刻,廣東中興火柴廠推出「一日千里」8.7cmⅹ7cm特大火花。詩人聞一多題讚:「新潮火花,賀歲光大,刷新精神,燃我中華。」可想而知,這枚火花如同一束禮花,在人們心中燃起民主、科學的希望之光。1939年臺灣永豐公司推出「瑞光」賀歲火花,3支燃燒的火柴插在地球儀上,顯示光復世界、驅除日虜的決心。
火花具有時代特點,二十世紀80年代最為活躍,90年代隨著一次性打火機的普及,火柴行業走向滑坡,火花少有新品、精品問世。2012年9月百年火柴企業「河北泊頭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破產,宣告國有火柴生產企業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從此,火柴的功能從生活必需品轉向紀念、廣告、收藏的功能。
本次展覽是從館藏火花中精選1800餘枚精心製作而成,代表性火花包括孫中山和宋慶齡、宋美齡等名人風雲系列;臺灣珍禽動物系列;《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四大名著人物系列;京劇臉譜、京劇服飾圖譜系列;剪紙、篆刻民間藝術系列;〈清明上河圖〉、《白蛇傳》等拼圖火花系列作品,俱為火花之珍品,中外欽仰,四海同珍。
此次吉林省四平市博物館精品火花走進臺灣,將促進海峽兩岸火花的收藏研究與學術交流,共同繼承這筆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使它在全球發揚光大,相信海內外華人均寄予厚望,樂見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