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詩人洪適是詠物高手, 他非常喜歡桂花,極力讚美這種優美雅緻的花卉猶如女中貴婦, 應該放在上林苑、御花園中栽植,才符合她清逸芳柔的姿容: 「誰為花王定等差,清芬端合配金犀; 上林他日移根去,應記詩仙彩筆題。風流直欲佔秋光,葉底深藏粟蕊黃; 共道幽香聞十里, 絕知芳譽亙千里。」
桂花的栽培歷史久遠;《山海經》中有這樣的句子:「招搖之山,其土多桂。」屈原在《楚 辭.九歌》中也提到了桂花的存在:「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說明了飲用桂花釀的年代久遠。戰國時期,桂花不但被用來釀酒,薰茶、薰衣裳, 還用來提取香精作為各種用途的香料品,更是情人之花; 男女朋友在戀愛時,以饋贈佳花表示情愛。當時,韓國與燕國的君王往來時,亦互贈桂花,以表友好之意。
宋朝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 中提到桂花得名由來:「桂,南方奇木,上藥也。桂林以地名, 地實不產,而出於賓州,凡木葉心皆一縱理,獨桂有兩紋,形如圭,造字者或許意從此出。」又宋朝張邦基的《墨莊漫錄》 「木犀花江浙多有之,清芬漚郁,餘花所不及也。湖南呼九里香; 江東日岩桂,浙人稱木犀,以木紋理如犀也。」
根據《晉書.郤詵傳》記載: 郤詵累(遷)牽雍州刺使。 武帝於東堂會送,問卻詵曰: 「卿自以為何如?」卻說對曰: 「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 晉朝郤詵為雍州刺使,赴任 前武帝在東閣為其餞行,問郤詵:「你自認為怎麼樣?」郤詵詵回答說:「找舉賢良對策,列為 天下第一,猶如桂林中的一枝桂花,崑山裡的一片玉。」眾人以 此喻為仕途得意。
後人以「蟾宮折桂」這個典故,借指科舉或科舉及第。歷朝文人皆有詩提及以桂花為典故的科考,例如唐朝杜甫:「夢蘭他日應,折桂早年知。」杜荀鶴: 「男兒三十尚蹉跎,未敘青雲一桂科。」宋朝蘇軾:「飛騰桂籍他年事,莫望山中採藥時。」陸游:「折將蟾宮一枝桂,泛人萱堂百歲杯。」清人唐孫華:「高秋金粟正離離,攢植成林得地宜; 黃綻早先籬菊信,若寒仍帶澗松姿。聞香不辨誰家樹,落子疑從上界移; 競說國書方荐士, 何人折取郤山枝。」等,皆從 《晉書》之出處。
《(南部新書》中記載:「杭州靈隱寺多桂,寺憎曰:『此月中品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墜,寺僧亦嘗拾得。」僧人認為桂樹既為月宮仙種,則食桂子 可得長生不老。
白居易的《留提天竺、靈隱兩寺》詩云:「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 宿因月桂落,醉為海榴開。」白居易在杭州時,常於三秋月夜前住天竺、靈隱二寺觀賞桂花、海石榴花。躺在府衙的亭子上,就能夠親眼觀看錢塘江潮; 白居易形容:「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前者有悠然出塵之致,後者有大氣磅礡之情,兼具「剛」、「柔」雅趣 的生活,令白居易低迴詢問: 「何日更重遊?」(古代傳聞月中有桂樹,故稱之為「月桂」,此月桂並非西洋之月桂樹; 海石榴花即是山茶花。)
「吳剛伐桂」是中國有名的傳說故事。根據紀載; 吳剛最早出現於《山海經》之中,當時叫吳權,為西河人氏。吳剛有妻緣婦,緣婦孕三年,生鼓、殳、延 三子,吳剛懷疑緣婦私通炎帝之孫伯陵。原來吳剛為求仙道,離家三年,不料返家之時,卻發現緣婦誕育三子。一怒之下找到伯陵對他施以惡毒的報復,使伯陵 「雉經」(頭顱倒懸,因拖地而行碎裂),死狀極慘。
炎帝得知之後大怒,將吳剛置於月宮中,命他砍伐不死之樹 -月桂; 若桂樹伐倒不再復甦, 吳剛始得返回人間。桂樹因長於月宮之中而稱月桂,高達五百丈,即伐即合。炎帝將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作為對吳剛殺孫之仇的報復。
緣婦對丈夫心生愧疚,於是 命三子鼓(蟾蜍)、殳(玉兔)、 延,飛上月宮陪伴父親。此後, 衍生出后翌之妻奔月的故事, 「延」也一躍化為女兒身變成「媯娥」了。
桂花雖然花形細小不顯,然而香氣濃馥,常被做為籬垣植物栽培。一般花藝設計較少以之做為主要花材之用,因其吸水性不佳,而且花朵容易凋落,不過點點素金飄藏於綠意之中,待得清風微送,幽杏暗譜,亦得其芳柔之雅趣。
|